美国上世纪科网股泡沫的启示:这类公司有望再度重放光芒!

来源于:英为-推荐
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22:28:14

    我们近期发表了《美国高Beta股狂飙,这一幕曾出现在1999年科网泡沫破灭前》一文后,收到不少读者反馈,认为文章有所欠缺。他们特别关心当年投资者是如何在网络股泡沫爆破时,及时把资金从高Beta和热门概念股撤出,避免惨重损失。虽然我们在文章中提到低Beta股票在泡沫破灭期表现优异,但并未详细阐述。

文中第一张图表证实,在互联网泡沫见顶时(2000年)把投资从高Beta股转向低Beta股确实明智。第二张图表则从更长时间跨度说明,尽管低Beta股在1998-2000年牛市中表现平平,但在整个牛熊转换期(1998-2003年)却录得35%升幅。反观最高Beta类股,虽在牛市阶段飙升111%,但整个周期的回报率仅有2%。

投资组织者之道

管理投资组合就像执教一支球队。教练需要持续评估比赛环境,决定谁该上场,谁该坐板凳。同样重要的是,还要因应赛况变化及时调整阵容。

同理,我们既要针对当前市况作出投资,也要为未来市场变化做多准备。为此,这将为我们提供一份潜在优质股清单,以备当前投机性上涨行情逆转时之需。

如同前文所述,月度十分位数据来自Kenneth French和Dartmouth。他们的数据库涵盖在NYSE、纳斯达克和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所有股票。

接下来,让我们分析一些股票因子在1995-2003年市场周期中的表现。

成长股vs价值股

我们采用传统的市账率来界定成长股和价值股。不过,French的数据采用相反的计算方式(即账面价值对市值)。因此,在下文分析中,较低分位数偏向成长型股票,较高分位数则代表价值型股票。

与Beta值的情况类似,在泡沫前期(1995-1998年)的上涨阶段,成长股和价值股表现相若。同样,如我们下文所示,在1998-2000年的疯狂牛市中,市场偏好成长股而冷落价值股。有趣的是,最高分位数的价值股逆市表现优于其他价值股分位组别。

下图追踪整个周期中成长股(最低分位)对价值股(最高分位)的价格比率。除了1998-2000年的疯狂上涨期外,最高分位的价值股明显跑赢最偏向成长的股票。

最后一张图表显示,尽管在牛市期间表现逊色,但坚持持有价值股整个周期的投资者,最终回报远胜于成长股投资者。然而,在最高和最低分位之间的多个分位组别,回报差异并不明显。这说明在该时期,投资者更青睐深度价值股,而不仅仅是普通的价值股。

市值分析

接下来,我们按市值十分位数来分析网络股时代的表现。最低分位包含最小市值股票,最高分位则包含最大市值股票。

这次的市值分析结果与之前的Beta值和成长/价值分析略有不同。在1995年至1998年10月的泡沫前期,不同市值股票的表现差异显著。最高分位的大市值股票上涨180%,领先小市值分位组别超过100个百分点。

然而,在1998年10月至2000年3月的疯狂牛市期间,最低两个分位反而表现最佳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市场见顶后,该板块在泡沫破灭和复苏期间依然保持增长。如下图所示,最低分位在网络股热潮中上涨77%,在整个1998-2003年周期中更上涨超过200%。而最大市值分位的股票在整个周期反而录得轻微亏损。

在2023年至4月15%回调期间,即「美股七巨头」主导的最近这段时期,市值最高分位上涨51%,而规模最小的分位则下跌14%。

如下图所示,大市值的标普500指数(SPY)大幅跑赢小市值的罗素1000指数(IWM)。

盈利能力分析

近期市场除了追捧高Beta股外,盈利能力也成为一大主题。过去三个月表现最亮眼的股票大多盈利微薄或尚未盈利。类似地,1998-2000年的牛市也由盈利能力欠佳的股票带动。当时投资者并不关注当前盈利,反而更着迷于未来的盈利潜力。

下图显示,从1995年到2003年,盈利最低分位的股票表现远逊于最高分位。然而,在1998-2000年的牛市中,盈利最差的公司却领跑市场。最低分位的表现领先其他所有分位至少50%。第二张图清楚展示了这一点。

尽管在1998年至2000年期间获得巨大升幅,但盈利最低分位在1998年至2003年间仍下跌21%。相比之下,最高分位在同期上涨15%。

回顾总结

在检视近期表现之前,让我们总结网络股时代的发现:

  • 牛市前期持续上涨阶段(1995年至1998年10月):市场偏好规模最大和盈利能力最强的公司,对Beta值和估值相对不敏感。
  • 网络股狂潮(1998年10月至2000年3月):市场追捧盈利最低和Beta值最高的股票,其他因素表现不一。
  • 泡沫破灭期(2000年3月至2003年):市场转向青睐盈利能力较强、低Beta值、规模较小和偏向价值型的公司
当前繁荣与未来衰退

下表显示在美股关税冲击前的牛市阶段及近期复苏期间,市场偏好和不偏好的因子。如图所示,4月前市场偏好成长型、大市值和高盈利能力的股票。这些特征正是「美股七巨头」的写照。但自4月低位以来,高Beta和低盈利能力股票开始主导市场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在1998-2000年网络股泡沫前期,市场也偏好大型且盈利能力强的公司。而在泡沫期间,市场转而追捧低盈利和高Beta股。

如果当前这波投机潮像网络股时代一样演变成泡沫,我们应该考虑到,未来可能的市场崩溃中的赢家和输家,或许会与网络股泡沫破灭时期表现出色的股票具有相似特征。

结语

投资者在网络股泡沫时期的行为和偏好,与当前市况有诸多相似之处。不过,要将近期的投机活动与九十年代末的泡沫相提并论还为时过早。若现在出现调整,其影响可能远不及25年前的规模。

然而,

立即点击订阅,享夏季大促半价特惠


* 已是Pro会员?访问此处查看AI精选股

温馨提示: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整理,目的在于知识了解,文章内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,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操作,风险 自担。本站不保证该信息(包括但不限于文字、数据、图表)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、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原创性。相关信 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。

热门排行
  • 1
  • 2
  • 3
  • 4
  • 5

栏目热文

美国上世纪科网股泡沫的启示:这类公司有望再度重放光芒!

展开全文

    我们近期发表了《美国高Beta股狂飙,这一幕曾出现在1999年科网泡沫破灭前》一文后,收到不少读者反馈,认为文章有所欠缺。他们特别关心当年投资者是如何在网络股泡沫爆破时,及时把资金从高Beta和热门概念股撤出,避免惨重损失。虽然我们在文章中提到低Beta股票在泡沫破灭期表现优异,但并未详细阐述。

文中第一张图表证实,在互联网泡沫见顶时(2000年)把投资从高Beta股转向低Beta股确实明智。第二张图表则从更长时间跨度说明,尽管低Beta股在1998-2000年牛市中表现平平,但在整个牛熊转换期(1998-2003年)却录得35%升幅。反观最高Beta类股,虽在牛市阶段飙升111%,但整个周期的回报率仅有2%。

投资组织者之道

管理投资组合就像执教一支球队。教练需要持续评估比赛环境,决定谁该上场,谁该坐板凳。同样重要的是,还要因应赛况变化及时调整阵容。

同理,我们既要针对当前市况作出投资,也要为未来市场变化做多准备。为此,这将为我们提供一份潜在优质股清单,以备当前投机性上涨行情逆转时之需。

如同前文所述,月度十分位数据来自Kenneth French和Dartmouth。他们的数据库涵盖在NYSE、纳斯达克和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所有股票。

接下来,让我们分析一些股票因子在1995-2003年市场周期中的表现。

成长股vs价值股

我们采用传统的市账率来界定成长股和价值股。不过,French的数据采用相反的计算方式(即账面价值对市值)。因此,在下文分析中,较低分位数偏向成长型股票,较高分位数则代表价值型股票。

与Beta值的情况类似,在泡沫前期(1995-1998年)的上涨阶段,成长股和价值股表现相若。同样,如我们下文所示,在1998-2000年的疯狂牛市中,市场偏好成长股而冷落价值股。有趣的是,最高分位数的价值股逆市表现优于其他价值股分位组别。

下图追踪整个周期中成长股(最低分位)对价值股(最高分位)的价格比率。除了1998-2000年的疯狂上涨期外,最高分位的价值股明显跑赢最偏向成长的股票。

最后一张图表显示,尽管在牛市期间表现逊色,但坚持持有价值股整个周期的投资者,最终回报远胜于成长股投资者。然而,在最高和最低分位之间的多个分位组别,回报差异并不明显。这说明在该时期,投资者更青睐深度价值股,而不仅仅是普通的价值股。

市值分析

接下来,我们按市值十分位数来分析网络股时代的表现。最低分位包含最小市值股票,最高分位则包含最大市值股票。

这次的市值分析结果与之前的Beta值和成长/价值分析略有不同。在1995年至1998年10月的泡沫前期,不同市值股票的表现差异显著。最高分位的大市值股票上涨180%,领先小市值分位组别超过100个百分点。

然而,在1998年10月至2000年3月的疯狂牛市期间,最低两个分位反而表现最佳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市场见顶后,该板块在泡沫破灭和复苏期间依然保持增长。如下图所示,最低分位在网络股热潮中上涨77%,在整个1998-2003年周期中更上涨超过200%。而最大市值分位的股票在整个周期反而录得轻微亏损。

在2023年至4月15%回调期间,即「美股七巨头」主导的最近这段时期,市值最高分位上涨51%,而规模最小的分位则下跌14%。

如下图所示,大市值的标普500指数(SPY)大幅跑赢小市值的罗素1000指数(IWM)。

盈利能力分析

近期市场除了追捧高Beta股外,盈利能力也成为一大主题。过去三个月表现最亮眼的股票大多盈利微薄或尚未盈利。类似地,1998-2000年的牛市也由盈利能力欠佳的股票带动。当时投资者并不关注当前盈利,反而更着迷于未来的盈利潜力。

下图显示,从1995年到2003年,盈利最低分位的股票表现远逊于最高分位。然而,在1998-2000年的牛市中,盈利最差的公司却领跑市场。最低分位的表现领先其他所有分位至少50%。第二张图清楚展示了这一点。

尽管在1998年至2000年期间获得巨大升幅,但盈利最低分位在1998年至2003年间仍下跌21%。相比之下,最高分位在同期上涨15%。

回顾总结

在检视近期表现之前,让我们总结网络股时代的发现:

  • 牛市前期持续上涨阶段(1995年至1998年10月):市场偏好规模最大和盈利能力最强的公司,对Beta值和估值相对不敏感。
  • 网络股狂潮(1998年10月至2000年3月):市场追捧盈利最低和Beta值最高的股票,其他因素表现不一。
  • 泡沫破灭期(2000年3月至2003年):市场转向青睐盈利能力较强、低Beta值、规模较小和偏向价值型的公司
当前繁荣与未来衰退

下表显示在美股关税冲击前的牛市阶段及近期复苏期间,市场偏好和不偏好的因子。如图所示,4月前市场偏好成长型、大市值和高盈利能力的股票。这些特征正是「美股七巨头」的写照。但自4月低位以来,高Beta和低盈利能力股票开始主导市场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在1998-2000年网络股泡沫前期,市场也偏好大型且盈利能力强的公司。而在泡沫期间,市场转而追捧低盈利和高Beta股。

如果当前这波投机潮像网络股时代一样演变成泡沫,我们应该考虑到,未来可能的市场崩溃中的赢家和输家,或许会与网络股泡沫破灭时期表现出色的股票具有相似特征。

结语

投资者在网络股泡沫时期的行为和偏好,与当前市况有诸多相似之处。不过,要将近期的投机活动与九十年代末的泡沫相提并论还为时过早。若现在出现调整,其影响可能远不及25年前的规模。

然而,

立即点击订阅,享夏季大促半价特惠


* 已是Pro会员?访问此处查看AI精选股

行情资讯

查看更多